发现·关注·加入  
delicious
deviantart
digg
email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田野营简介
    • 营友感言
    • 媒体报道
  • 营务安排
    • 学术训练
      • 基本理念
      • 行前培训
      • 田野调查
      • 参考书目
    • 魁阁奖及辅仁奖
    • 志愿者小组
  • 历程与成果
    • 田野营小传
    • 第一届·云南黑井
      • 第一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二届·广西黄姚
      • 第二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三届·贵州隆里
      • 第三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四届·云南建水
      • 第四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五届·云南和顺
      • 第五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六届·贵州草海
      • 第六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七届·云南巍山
      • 第七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八届·云南沙溪
      • 第八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九届·云南香格里拉
      • 第九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加入我们
    • 2019年招募公告
    • 2018年招募公告
    • 2017年招募公告
    • 2016年招募公告
    • 2015年招募公告
    • 2014年招募公告
      • 2014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2013年招募公告
      • 2013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营友网络
    • 营友会制度
    • 田野营年会
    • 营友动态
    • 原创研究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邱萧寒:“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一瞥”

二月 21, 2013
by fieldcamp
0 Comment

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一瞥
邱萧寒

摘 要:为了了解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状况,通过“偶遇抽样”,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4位老人采取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试图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四个方面描绘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
关键词:农村 老年人 社会支持 质性研究

1.导言

何谓老年人?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之所以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是因为60岁以后,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发生了较大的退化性变 化(王思斌,2006)。我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2010年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而在城市 化浪潮中,农村人口高迁移率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 重已超过18.3%,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

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聚集于老年人问题,关于老年人养老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逐渐增多,且几乎都认为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老年人的 社会支持状况。但是从现有的文献看来,国内关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主要集中于城市老年人,且多采取调查问卷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如陈传锋等 (2006)考察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期望的现状及其特点;元昕、郝彩虹(2010)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了高龄老人社会支持的分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状况方面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申秋红与肖红波所做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描述了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生存和情感困境,并分析个中原因。

如何定义“社会支持”?20世纪70年代,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有学 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多维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网络的大小,婚姻状况,与社会成员接触的频率,工具性支持,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的质量,以及与他人的相互 帮助。

2011年夏天,笔者因缘际会来到广西省贺州市朝平县郎苗古镇,结识几位当地老人,侧重观察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社会支持:家庭关系、人际 关系、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四个方面以描绘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限于专业知识的狭隘以及实地研究手法的生疏,在此对十多天的在地研究中进行总结,与读者一 道,对“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状况一瞥”。

2.方法

2.1对象选择

2011年8月,笔者在“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省贺州市朝平县郎苗镇选取某村街作为调查地。辖32个村民小组,740户,总人口2821人。全街总面积68.8公顷,其中水田1217亩,旱地622亩。全街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桑为主。基尼系数在0.4以下。
2.2对象的一般资料

年龄结构中,60-69岁、70-79岁、80-89岁、90-99岁的各1位;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为2:2。

研究对象中,3位被调查的老人已婚完整,并且与配偶一起生活,1位老人早年离婚,独居多年。3位已婚老人当中,只有1位老人有直系后代并且共同生活;另外2位老人没有生育,其中1位老人有一个养女。

2.3资料收集方法

在村街的十多天里,笔者通过走访,通过“偶遇抽样”,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4位老人采取无结构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的定性 资料进行记录。为了避免“偶遇抽样”所产生的研究对象同质性过高的问题,笔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以老人的职业背景作为变量,尽量涵盖多种类型的农村老人。实 地研究中,侧重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四个方面。

在选取好访谈对象之后,最开始的几天,笔者通过经常性拜访老人以取得信任并在期间观察其生活作息安排访谈。在之后的访谈中也将地点多数在访谈对象 的家中或店中,使访谈对象能够较轻松地交谈,以便更好地收集资料。访谈过程中,笔者边听边注意观察受访对象的言谈举止、表情变化,以便更好理解其想法。访 谈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之内。

2.4资料分析方法

每日结束访谈之后,笔者会在当晚写下备忘录以便于调整下一步的访谈策略,信息从而提高资料的准确性。由于是初涉田野调查,撰写田野笔记时尚未有逻辑清晰的框架,再加上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在后期撰写研究报告时才顿觉资料单薄、不完整。

3.结果

3.1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孝道”,社会上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尤其在农村,老人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发展之时,家庭养老成为唯一方式。笔记走访过程 中发现,在有着“长寿之乡”美誉之称的郎苗当地,老年人基本上能得到家人较好的照顾,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人婚姻也较为美满。独居老人的生活境况从侧面反映 有配偶相伴不但能有亲情的交流,还能在生活上互相照顾。

窦婆婆(96岁)与田婆婆(88岁)的境况相似,16岁就嫁人,没有生育后代。两位婆婆都是与配偶一起居住,平日里除了照顾对方起居饮食,没有很 多的交流。经常见到这么一幕:窦婆婆掰着玉米,在一旁的老伴就戴着老花镜听着电视新闻,修一整天的钟表,期间两人没有任何言语交流。而窦婆婆有一位养女 (卧病在床),其养女的儿子夫妇在新街上开餐馆与网吧,窦婆婆每日过去餐馆帮忙收拾餐桌、掰蒜头等。而婆婆的侄子亦会在婆婆感冒咳嗽的时候到家中探望。平 日里有清淡易食的食物也会招呼婆婆一起享用。田婆婆说起自己没有生育时候是比较坦然的,但是也会感叹“那时候没现在的医术高,现在的话,去医院检查治病, 也许还能生。”

江伯伯(78岁)是地主家庭出身。在全国土改时,其妻怕被连累,带着女儿改嫁他人,之后江伯伯没有再娶,在在一本姓祠堂独居13年。在家庭方面, 老人得到的支持较少。如他抄录的《老来难》所说:儿孙不给我茶水,反说老了多啰嗦。鼻水流,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贱,席前陪客个个嫌。

3.2老年人的人际关系

因为村街面积不大,老人们平日里活动范围有限,笔者主要从“亲戚关系”“邻里朋友”两方面去了解农村老人的人际关系。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街里,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大部分人都是相识,交往频繁程度也是依地缘而异。

独居的江伯伯因为看守祠堂,加之他本身有些文化,擅长书法,每当家族内有婚丧或者重大庆典,亲戚们会登门拜访与其商量。笔者就曾目睹江伯伯的堂弟因为要娶孙媳妇来找郭伯伯帮忙定个好日子迎娶。

开理发店的丁伯伯(64岁)因为职业原因,交友较为广泛。一天有5-10位顾客,几乎都是老年人,理完发也不着急走,就坐在聊天,直到有新顾客到 来。同时,在较闲暇的时候,丁伯伯会到距离理发室100米左右处的老人活动中心一起下象棋,江伯伯下午的时候也常到这里。这里常常聚集10多位老人,全部 是男性老年人,有时候遇到牌友大家就玩,也不赌钱。更多时候,大家只是坐着,有一句每一句地搭着话,主要还是在讨论农田里的事情。5点钟,家中有小朋友在 读幼儿园的老人们就一行离开去接孙子孙女们回家。

田婆婆与窦婆婆是相对而居的。田婆婆吃饭吃得比较晚,晚饭是老伴煮的,在窦婆婆端着碗在门口吃饭时,她就会过来聊天,问候最近在做什么零活、也关 心身体是不是不舒服之类的话题,每日如此。因为两家走得比较近,田婆婆侄子的孩子会经常过来窦婆婆家玩耍。笔者到访时恰好是中元节,窦婆婆侄媳妇在包完自 家粽子后也帮田婆婆做了一些。

3.3老年人的生活条件

田婆婆、窦婆婆都是住在老街,曾是清初重要的商业街。他们与老伴居住在祖传下来明清宅院,除了电饭煲,日常做菜、烧水都是使用灶,烧柴生火。

丁伯伯的理发店亦是父母留下的,除了主要店面,还有隔出来的房间,放置着一张床以供午休;而他日常与老婆、孩子居住在去年新建的楼房。为了生活更方便,家中新增不少家电(如电饭煲、冰箱、DVD机等)。老人说,房子是留给儿子娶媳妇的。

江伯伯居住在祠堂进门处的一间约30平米的小房,日常起居都在里面。使用电饭煲跟电磁炉做饭烧菜。老人床头摆着一张写字桌,上面堆放着毛笔、墨汁 等,还有几本发黄的书。早年老人曾寄住在侄子家2个多月,但是由于空间狭小,又无电灯,无法看书写字。因此,老人对于现在的住所还是比较满意的。

3.4老年人的经济收入

老人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补贴、亲属给的零钱以及一些零活收入。

窦婆婆、田婆婆、江伯伯均属“五保户”。根据《贺州市五保村管理暂行办法》(贺政发[2003]85号)规定,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是:(1)每人 每月大米15公斤,食油1斤;(2)每人每月生活费用(主要指盐、菜等)30元;(3)每人每年夏服1套,每两年冬服1套,每3-5年更换一次蚊帐、被 褥;(4)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救助、丧葬事宜救助、未成年对象的义务教育救助。而退伍军人丁伯伯则每季度可领取600元的生活补助。

亲属给的零钱每人每月100元左右。

窦婆婆因为有在家中掰玉米粒(猪食),拔花生会有额外收入,但这又牵涉到时令,工作量工作时间也十分不确定,没有做进一步数据整理;江伯伯看守祠堂每天会有2元钱的收入,一月下来也有60元;丁伯伯理发每人收4元钱,平均一日至少有20块收入。

4、讨论

虽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这四个方面去观察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试图向读者描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 持状况。但在走访过程中,笔者深感社会支持的来源及其广泛并且错综复杂,而且,在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群体的社会来源也不尽相同。再有,正如笔者在前面 提到几乎现有的实证研究都认为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然而在走访过程中所遇的老人都对现状较为满意,俨然一副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图。这又牵扯出一个问 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个体所得的社会支持是否能满足其自身的幸福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5、小结

本文运用“偶遇抽样”的方式,以广西省贺州市某古村街的四位老人为研究对象,从老人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四个方面以描绘农村 老人社会支持状况。研究表明,农村老人基本上能得到家人较好的照顾,而与其他人发生的人际关系依地缘而异,相近者交往更为密切。生活条件与经济收入因人而 异,但总体上都是比较满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数量有限,不能作为农村最具代表性的老年样本,关于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还需要扩大样本作进一步研究。

6.参考文献
[1] 陈传锋 严建雯 Eleanor O’ Leary 贺豪振.老年人社会支持与期望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201-204.
[2] 曾莉 周兰姝.老年人家庭照顾着支持性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25
[3] 张羽 刑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30(6):1436-1438
[4]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019年十二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3月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最新文章

  • 周艺娴:“有意思”:香格里拉的那场夏天
  • 余熙瑜:逃离,去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 姚悦洋:古城里的人与狗
  • 鄢亭枫:探索
  • 许瑞颖:四年的田野营之约与现实

热评文章




    同时可以通过 fcamp.org 访问本站
    Copyright © Field Camp of Youth Social Leaders. Design by WongY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