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关注·加入  
delicious
deviantart
digg
email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田野营简介
    • 营友感言
    • 媒体报道
  • 营务安排
    • 学术训练
      • 基本理念
      • 行前培训
      • 田野调查
      • 参考书目
    • 魁阁奖及辅仁奖
    • 志愿者小组
  • 历程与成果
    • 田野营小传
    • 第一届·云南黑井
      • 第一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二届·广西黄姚
      • 第二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三届·贵州隆里
      • 第三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四届·云南建水
      • 第四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五届·云南和顺
      • 第五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六届·贵州草海
      • 第六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七届·云南巍山
      • 第七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八届·云南沙溪
      • 第八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加入我们
    • 2018年招募公告
    • 2017年招募公告
    • 2016年招募公告
    • 2015年招募公告
    • 2014年招募公告
      • 2014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2013年招募公告
      • 2013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营友网络
    • 营友会制度
    • 田野营年会
    • 营友动态
    • 原创研究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王诗雨:一个“城市娃”重建三观的故事

十月 21, 2013
by fieldcamp
0 Comment

田调笔记——一个“城市娃”重建三观的故事

王诗雨

(McGill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Montreal Canada)

 

2013年8月27日至2013年9月18日的23天中,我参与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来到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进行我自己了解其实并不很深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之前一直无法分清)的田野调查。我们有十八位营员,包括十七位女生,有四位指导老师,大家来自国内外高校或已工作。这样一个由两轮筛选组成的团队展现出的对中国社会的关注、认识和其所作出的社会行动让我有了很多方面的反思,包括学术、社会行动和性别。我将在云南的田野分为两个,一个是内部田野,一个是外部田野。内部田野是田野营内部活动和营员之间互动对我产生影响,外部田野是我调查自己研究题目的建水县。在云南的时光中正是我在一年大学和两份实习后三观被摧毁的时候,也是我不断困惑自已作为一个人、中国人和女人的重叠身份的是时候。这两个田野的经历给自身和外部的困惑都带来反思和改变。

 

田调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搭着我田调守门人的电动摩托车在城外公路上奔驰。第一次预田调搭讪无果,被建水一中拒绝门外(因为我们自爆是调研,其实应该大摇大摆直接进去)。第二次预田调,我们处心积虑和街上的人搭讪,在台球摊搭讪失败,却在旁边的孔子文化广场遇到表面上我也看不出来是小混混还是学生的三个男生,问路之后成功搭讪,他们都是建水一中的高三毕业生,刚刚考上大学,XK热情爱说,ZL有些腼腆,没太说话。我们请他们做我们当地的向导,正好他们都有电动摩托车,所以载我们出了县城,到了新修的团山公路,阳光甚好,蓝天很低,两边是农田,绿色一直延绵到尽头的群山。坐在摩托车上风从身边吹过,十分惬意,开车的同学不断地说着他们的生活和介绍路两旁繁多的农作物。我们去了东城门、西城门、十七孔桥,之后去了XK家里吃家常饭,见到了他们父母和爷爷奶奶,以及他从绿春来的两位同学。晚上又在他们的热情邀请下去了城里一家KTV,不过因为门禁所以没多久就急匆匆回党校了。这可以说是我田调中最开心的一天,搭讪成功的喜悦、蹭饭的满足感(自己凑活实在单调)和对真正开始了解建水的兴奋混合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几天我就围绕XK和ZL的群体进行了访谈,认识了新的建水朋友,也不断犹豫自己要研究什么。在和建水的互动与和田野营小伙伴们的互动给我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改变:

 

关于反思性:

这23天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对事物看法的改变,就是田野营常常强调的反思性,对既定事物的质疑。认识到很多人们的行为和意识是可以被构建的,从而对所谓自然而然的现象有了质疑。同时,我也会意识到很多自己平时的脑海中划过的一些困惑其实都是可以深究的社会科学的问题。其实,对外部现象的反思也是自我认同过程,意识到自己的有些东西是难以被改变而且没有必要按照所谓主流和高端的期待去改变的,或者说摆脱一些所谓精英期待。长远来说,田野营对我的锻炼是一种对自我、社会以及社会行动的认识的反思,更好认识自己和这个社会的互动。我相信这些都会在自己的以后人生决定和对事物的看法中起很大作用。

 

关于打破自己的预设

来到云南之前,对建水并不太了解,对县城或者所谓农村的描述太概括化。从一个所谓城里人的角度,提到农村或者县城我就会有“条件艰苦”和“城乡差别”预设。没想到到了“现代化大都市”建水,这里繁华的商业街、“时代广场”的肯德基和即将入驻的沃尔玛让我大跌眼镜,当然我后来也发现建水也有城里和农村的差别(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在这样一层预设被打破和田野营PTM中多次强调作为调研者的主观性的情况下,在我刚开始接触高中生时,我还是会在心底把自己放在一个强势的位置,直到他们开始谈论流行文化、吐槽生活、骑着电动摩托载我出去玩,向我介绍我傻傻分不清楚的各类农作物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自己小小圈子外人生活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很多时候社会硬是给这些不同标上价值倾向:好或坏、美或丑、高雅或低俗。当然这也在初期给我造成了困惑:从初步了解来看,我们并无太大差别,难道我们之间真的没有差别吗?这也引出了我的后续访谈和调查。

 

田调的过程给了我认识一个陌生地方的别样方式,打破了我对一个地方,农村或城市以及对这个地方的人的预设和成见,更多去认识和理解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让自己摆脱在内心深处的以自我为中心。也是因为同学间常常谈论社会阶层问题,其中说到美国教育的晋升体系,也让我想到自己的家庭和所生活的环境和我曲曲折折后去加拿大求学的关系。

 

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

之前读一些民族志还有结合自己的田调经历,都让我觉得人的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与同情心,这不是一种对弱势群体和经历困难人群的施舍和简单的同情,而是切身感受到另一个生命的喜悦与痛苦,只有一个生命能够去关心另一个生命的时候,你才会有了解这个社会和改变社会的动力。简单的同情心只能让我们停留在“这个人真是可怜”的阶段,而不能够引导我们更深思考问题背后的为什么。在田调的时候,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能发现人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才能真正的倾听而不是去评判。

 

关于教育的目的

我的研究对象都是在建水上学的高中生,他们的人生和成长让我不断的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因为只是比他们大两三岁,所以更有同为一代人的感慨。在后期的访谈中我和我研究的高中生谈了很多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事物看法。我因自己在大学的经历对自己的成长也有所反思,当我看到他们和我面对同样的教育体系限制,一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无法意识到的限制时,我在想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研究的高中生也像其它社会和教育资源更丰富的环境中的学生一样努力和具有潜质,正因为教育体系的限制或者当地资源的限制,他们无法全面认识和发展自己的潜力或者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成长,教育要赋予他/她选择如何做自己的能力和自由,因此教育应该给予人对于自己、身边环境(社会)、两者互动的全面反思力。一个人必须要不断思考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来源),这样一个人成长才能说是被给与了获得最大自由和机会的工具和基础。

 

关于性别:

本次田野营的一个特色是性别色彩。营员中绝大多数是女生,团队中也有成熟的女权主义者和同性恋。所以在平时的讨论和每晚活跃各个房间的工作坊中(某些老师们的热情无法推拒啊),我开始意识到之前一些被我忽略的社会问题和我在这些问题上的偏见。作为一个偏中性风格的女生,由于之前的一些经历,我其实对中国女性这个群体在社会问题的投入和行动是有所质疑的。但田野营的姑娘们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的偏见,她们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紧密关注、有深度的思考和坚定行动,还有她们在田野中的探索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也不断鼓励和提醒我。同时,对女性的社会平等问题和同性恋群体的关注,也使我开始质疑所谓社会的伦理道德约束边界,思考如何保护社会少数群体的权利。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只是针对于女性和少数群体的,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中所谓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和少数人的利益的冲突和平衡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充满很多歧视的社会,从社会制度和民众态度上对不符合主流的群体或弱势群体进行排斥,比如农民工、残疾人或者同性恋者,因为中国社会还是缺乏对于少数人生活的同理心和对他们权利的尊重。

 

另外,因为营里很多老师同学参与NGO和公益事业,所以对NGO这个行业和国内公益的发展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以后更深入这个圈子打下了一个基础。

 

小伙伴们的精神用不散:

田野营结束的前一晚大家一起去唱歌,我从来唱歌没有这么high过,大家站在沙发上,一起大唱着恶俗或者流行的,或跳着或蹦着。小清新,重口味,恶俗大众以及妖孽们都在一起大唱大叫和热泪盈眶。因为我们都是如此的投入这二十多天的日子和这片田野。我也从来没有参加活动有过如此长的时间,大家彼此如此多的交流,还有晚上时不时的指导老师们的夜间工作坊普及知识。田野营给了我思考、小伙伴、一份难得的经历,也为我打开了一些学业或者事业上的窗口。不论大家身在何处,当我知道有这样一群伙伴们热切地关心着中国的社会,不断地思考着社会问题,而且坚定而勇敢地去实践和去改变这个社会,我就会感到鼓舞和支持。

 

2019年二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9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  

最新文章

  • 翁洁云:未来的一年
  • 金奕村:“接受田野的延宕”
  • 廖之宁:与人
  • 何畅:原谅田野中的尴尬,爱上田野中的惊喜
  • 李嘉泳:建筑学学生的自我反省

热评文章




    同时可以通过 fcamp.org 访问本站
    Copyright © Field Camp of Youth Social Leaders. Design by WongY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