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关注·加入  
delicious
deviantart
digg
email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田野营简介
    • 营友感言
    • 媒体报道
  • 营务安排
    • 学术训练
      • 基本理念
      • 行前培训
      • 田野调查
      • 参考书目
    • 魁阁奖及辅仁奖
    • 志愿者小组
  • 历程与成果
    • 田野营小传
    • 第一届·云南黑井
      • 第一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二届·广西黄姚
      • 第二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三届·贵州隆里
      • 第三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四届·云南建水
      • 第四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五届·云南和顺
      • 第五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六届·贵州草海
      • 第六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七届·云南巍山
      • 第七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八届·云南沙溪
      • 第八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九届·云南香格里拉
      • 第九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加入我们
    • 2019年招募公告
    • 2018年招募公告
    • 2017年招募公告
    • 2016年招募公告
    • 2015年招募公告
    • 2014年招募公告
      • 2014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2013年招募公告
      • 2013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营友网络
    • 营友会制度
    • 田野营年会
    • 营友动态
    • 原创研究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

一个乡土小镇,20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一个夏天,一届田野营。

 【田野营是什么? 】

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当我们碰到同学、同事、NGO的伙伴们、朋友们以及家人们时,总不免会遇到他们提出的这一类疑问:田野营是做什么的?你们真的下田去吗?

显然,相对而言,“田野”这个作为文化人类学上的专业概念并不普及,以至于人们常常把它和农业生活中的“田野”混淆。而碰巧田野营的选址在农村地区,所以难免造成误解和疑惑。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指的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当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质性(qualitative)研究方法。在田野研究中,研究者来到被研究者的真实生活的场域中,以学习的态度,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搜集素材并加以诠释,以此来认识人们的生活、理解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创办于2010年,以社会田野调查夏令营的形式,为大专院校的社会学爱好者和社区服务者提供深入观察农村社区的机会;与此同时,为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建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使他们结成友谊,共同成长;并依托于稳步发展的营友网络,为营友们有针对性地连接学术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各种资源,让大家结伴而行,走得更远。

而把田野营的选址放在西南乡镇地区,是有感于我国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和文化断裂。我们希望深入边缘地区的实地调研,可以激发营员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投入的热情。此外,我们还希望营员可以将在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分享,以此让更多的人深入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服务方式:学术训练和社区行动】

作为学术型的夏令营,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营员对社会本身的理解,而非个人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论及对农村发展的贡献,比起支教、乡村图书馆或免费午餐等项目,我们亦不能为当地社区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田野营的作用也许无法立即量化,但它对营员的影响,缓慢而持久,而这正是它的力量。

田野营首先是一个学术训练营。其秉承的参与性学习理念,为一大特色。在正式的田野调查之前,田野营为营员们提供为期一周的行前培训。关于社会学认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会当然是重中之重。营员们被要求分小组通过自己的阅读、讨论、调研和思考,对一个特定课题进行深入学习,并在研讨会上呈现给大家,激发其它营员对此课题的思考。在正式开营前,营员们就拿到了长长的书单。豆瓣上的田调小组使分享阅读笔记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营员们彼此还未照面,就要根据课题自愿分好小组,并协调完成材料搜集等准备工作。正式开营后,各小组就需要为自己的课题正式忙开了:补充资料、搭建构架、呈现案例、分享思考。私下小组讨论时大家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再忙着补充阅读,完善观点。为了一个小时的研讨会展示,常常有小组通宵达旦准备几个晚上,笑言高考也没那么拼命过。

这种带着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无疑极大地刺激了营员们的求知欲。而研讨会上的讨论,又给大家充分地交流和争鸣的空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视角和学科思维,观点和立场各不相同。一个研讨会,经常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而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本身既无公式可解的社会学领域,谁又能说提出对的问题往往不比急于给出答案更重要呢?

这种参与性学习的理念一直贯穿田野营始终。在地田调期间,营员们早养成了研讨会的习惯。谁在田调中有一个疑惑或体会,便临时发起一个小型讨论,邀请几个对此感兴趣的营员,大家有针对性地发表观点、交流思考。

参与性学习、启发式的讨论、实地调研,这些都足以激起营员们对田野研究和社会学长久的热情。田野营带给营员学术上的兴趣和启发是其一,但它并不满足于培养书斋里的理论家。作为有志于激发青年社区行动力的项目,我们也重视塑造立足社会中的行动者。深入社区,用独立、客观的学术视角审视社会肌理,反思社会发展现状;坐言起行,用主动、具体的社区行动参与公共生活,力图给身边的环境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这是田野营服务营员的方式,亦是对营员们的期待。

【价值观:参与和自治】

作为青年社会领袖,我们相信自治必然是其基本的技能、习惯和精神气质。

抱着这样的理念,田野营为营员们保留了充分的独立自治的空间,自首届田野营起,营员自行组成“生活”、“田调”、“安保”、“新闻”、“IT”五个志愿者小组,负责田野营在地的各项行政工作。由各志愿者小组组长和协调员组成的“营务会议”作为田野营在地期间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日常事宜,如每晚的田调分享会。这意味着营务会议形成的决定即便是导师也必须遵从。而最佳营员奖辅仁奖、营友会会长等人选,也是在主办方工作人员回避退场之后,由营员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获奖者作为营员代表将参与到日后田野营具体的运作中去。

2019年十二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3月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最新文章

  • 周艺娴:“有意思”:香格里拉的那场夏天
  • 余熙瑜:逃离,去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 姚悦洋:古城里的人与狗
  • 鄢亭枫:探索
  • 许瑞颖:四年的田野营之约与现实

热评文章





    同时可以通过 fcamp.org 访问本站
    Copyright © Field Camp of Youth Social Leaders. Design by WongY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