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关注·加入  
delicious
deviantart
digg
email

  • 首页
  • 关于我们
    • 田野营简介
    • 营友感言
    • 媒体报道
  • 营务安排
    • 学术训练
      • 基本理念
      • 行前培训
      • 田野调查
      • 参考书目
    • 魁阁奖及辅仁奖
    • 志愿者小组
  • 历程与成果
    • 田野营小传
    • 第一届·云南黑井
      • 第一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二届·广西黄姚
      • 第二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三届·贵州隆里
      • 第三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四届·云南建水
      • 第四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五届·云南和顺
      • 第五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六届·贵州草海
      • 第六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七届·云南巍山
      • 第七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第八届·云南沙溪
      • 第八届田野营概况
      • 田调报告
      • 田野手记
  • 加入我们
    • 2018年招募公告
    • 2017年招募公告
    • 2016年招募公告
    • 2015年招募公告
    • 2014年招募公告
      • 2014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2013年招募公告
      • 2013年第一轮入选公告
  • 营友网络
    • 营友会制度
    • 田野营年会
    • 营友动态
    • 原创研究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李承昱:田野手记

三月 12,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田野手记 李承昱 (香港中文大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将近一个月时间,但田野营的这段经历始终像是一个甜蜜的梦,每每想起它的时候,都总是会会心一笑,回想在其间发生的林林总总,不自觉的笑容总会挂在嘴边。虽然已经从田野营回来很久了,但田野营发生的一切时不时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我想它肯定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了我一个勇气的来源,每次遇到一些生活的小颠簸,我总会翻看田野营的照片,去回味田野营里所学到的宝贵信念、知识和所收获到的友谊和亲情。   参加田野营的初衷是想去经历一次去偏远农村的“真正”田野调查,来弥补大学在校期间课程所安排田野调查的不足
继续阅读 →

黄姝伦:田野与闲聊的心性

三月 10,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田野与闲聊的心性 黄姝伦 7月25日出发到8月16日,前后20天左右的时间,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田野调查时间轴。关键词:学渣,搭讪,闲聊,自反性,回血。 坐着晚点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外加10小时颠簸的大巴,来到了国境之西南,腾冲。应该说我没有如之前的承诺,好好准备这次下田野,出国在即,琐事家事缠身,毕业心情颓靡,带着这种担忧愧疚却不愿放弃的期待,我如约了。 行间,小伙伴们开始谈笑、八卦、游戏。在满车厢酸溜溜的泡面味,陌生人间简单的寒暄中,时间好似此刻停滞了一般,夹杂着过往远离家门的记忆,半睡半醒间,我又抽离着尝试融入人群。 夜幕下的和顺,点着微光的红灯笼,青石板路旁
继续阅读 →

王斯骥:我是谁?

三月 08,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倒叙:孤独的认知 距离写完报告,已有一月的时间;距离离开田野营,也有两个多月了。回到自己的生活,感觉是被硬生生流放至孤岛,真像是自己在workshop上画的“认知图”,这一切的经历似乎只是在空白处又增添了一块孤独的记忆。然而我一直想做的、一直在做的,就是连接这些记忆与记忆之间的空缺,不断将自己的认知丰富起来。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过程。   我是谁?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来,源于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思考,也是引起我自己小小不安和焦虑之所在。 “我”作为对于受访对象来说是个晚辈,但作为一个研究者,在我的报告中对他们的表述,用
继续阅读 →

程可:从逃离之路,到回归之心 ——是乡村还是城市?

三月 07, 2015
by fieldcamp
2 Comments
从逃离之路,到回归之心 ——是乡村还是城市? 程可 从云南回去之后整个人进入休整状态,窝在 16 层的家里一个人呆了五天,没出屋子,很少讲话。 回想那 20 多天似乎是一场白日梦。五天后的傍晚,爸爸来接我回平房那边,在一个小村子里。走到 楼下的时候,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然后抬头,意外地看到在远方村庄的尽头有很漂亮的晚霞和夕阳, 村庄看起来静谧而安详,像是被那抹晚霞守护着。 到家后,去爷爷住的那院儿喊他来吃饭,和着爷爷缓慢的步伐,边走边有一答没一答地聊天,爷 爷的耳朵已经有些听不见了,要说很大声才能听见,但依然固执地不肯带助听器,所以大多数时
继续阅读 →

梁敬婷:田野笔记

二月 15,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一 我想世间事或许都是安排好的:如果我没有遇到一个鼓励我“离经叛道”、多多尝试的朱健刚老师,那我就不会在忙碌的大三还选修灵长类行为学的专业课;如果我没有选修这门“猴子课”,那我可能就错过了一个领略张鹏老师和灵长类行为学魅力的机会;如果我没有领略到“猴子学”的魅力,那我就不会逆势而行,选择张鹏老师带队的海南猴岛专业实习;如果我没有参加猴岛实习,那我就会随大流去跟社会文化人类学方向的老师到村镇里做田野,随大流地写出了实习报告,然后形成一种“看其实我也是做过田野的人了”的幻觉——如果我形成了这种幻觉,那无论刘亭亭多认真、多卖力地跟我推销田野营,可能我都不会去申请。 是啊
继续阅读 →

宋佳妮:我以为我会忘记

二月 14,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我以为我会忘记 宋佳妮(北京大学) 从云南回来已经有差不多三个月了,我以为时间会冲刷掉足够多的记忆,毕竟那个名叫田野营的夏天也就是二十来天的日子。然而,当我提笔开始写这份手记时,记忆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似乎它们就一直蛰伏在我毫不知情的角落,一声召唤就会倾巢而出。 刚到和顺,也就觉得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古镇,熙熙攘攘的游客,数不清的客栈和小店。但没过几天,就发现了不少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说宗祠里开着一家药店。再过了几天,就稀里糊涂的把这个宗祠当做了我的田野点。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宗祠发展的现状,在开始的两天我把和顺所有的宗祠都走了一个遍。其中有6座祠堂是在我们平时住的这边
继续阅读 →

王晓:发展的对立面

二月 11,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发展的对立面   过了四个月再回想起在空气微潮的滇西小镇度过的三周,有种美好到不敢相信的错觉。一周的质性研究训练和两周的田野调查带给我宝贵的资料和对自己做人做事的反思。研究还在继续,已经渐渐脱离了质性,加入了更多模型、理论和数据。在这一堆数学证明和数据分析当中翻开当时的手记和文档,一切场景又活跃在记忆里,仿佛耳边也响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声了。 最开始知道要去和顺的时候,在网上迅速地搜索了各种信息,得知这个美丽的小镇就是《北京爱情故事》里沈冰的家,对它的最初印象便与电视剧女主角的美好性格联系在一起:外柔内刚、纯净质朴。我是带着调研题目来到和顺的,之前做了很多相
继续阅读 →

杨安琪:关于田野的记忆碎片

二月 09,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记忆碎片 杨安琪 写一篇田调手记有一百种可能性。最后它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完全是偶然。真实只能被经历,不能被还原,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习惯:在一段旅程结束后把那段时间最常听的歌放到一个收藏专辑里,每首歌都承载着特殊的记忆。每当再听到这些歌,回忆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   想象·夜的钢琴曲五 我在如水的夜色中穿过一片玉米地。天地间只有风吹麦浪的声音轻抚过我的耳边。温柔的琴声,触及思绪中最柔软的部分,像童年的茉莉花和萤火虫。夜的盛宴,点缀着繁星与爱的篇章,使原野忘了生长,马群忘了飞翔。   田野营进行时·Girl on fire 我记起有很多个瞬
继续阅读 →

夏文彦:田调与生活

一月 16,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田调与生活 夏文彦 (香港中文大学) 在和顺就待20天,现在想想这简直是一个游戏场景设置,有一个封闭的时间区间和一个小范围的活动领域,它就像标记在我生命刻度上的一个线段;这个线段与我整个的生命历程是如此得不同,以至于让我觉得生命与记忆成为形态各异的七巧板,甚至是碎片——有太多的经历难以顺利地拼接在一起,从中国的东部到西南部,只是一个瞌睡的时间,然后我发现周围的声音、颜色、温度、湿度与人都变了——记忆碎片之间的距离正是山、海、城、乡、路的空间跨度与人、社会网络的不同,而一架飞机就将它们隔空接连在了一起。 在一段封闭的时间内,我总不会太焦虑,因为我大概知道在这段时间里
继续阅读 →

程可:田野营——一场适逢其时的误入

一月 08, 2015
by fieldcamp
0 Comment
我总是相信,每个人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从开始眺望结果,其实是完全随机的,但是从 结果回望开始,则是命中注定,也许明天遇到的人,就将改变自己的一生。 、 ——刘老湿 这是田野营的发起人刘韬老师在谈到他坚持做田野营的内在动力时所提到的,也是在今 年田野营的开营仪式上他对我们说的话。之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是因为基于以前的经历 对它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田野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的这种体会,有些相遇,看似 偶然,实则却是注定的。 本着暑假到处折腾的习惯,在寻找感兴趣的活动时,因为学长基金,偶遇了“青年社会 领袖田野营”,活动招募的宣传海报上写着:
继续阅读 →
12
2019年二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 9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  

最新文章

  • 翁洁云:未来的一年
  • 金奕村:“接受田野的延宕”
  • 廖之宁:与人
  • 何畅:原谅田野中的尴尬,爱上田野中的惊喜
  • 李嘉泳:建筑学学生的自我反省

热评文章




    同时可以通过 fcamp.org 访问本站
    Copyright © Field Camp of Youth Social Leaders. Design by WongYik.